市政工程系
主 任:李 孟
副主任:桑稳姣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在学院为澳门新葡萄娱乐9455,所属一级学科为土木工程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是国家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拥有教育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是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2003年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市政工程专业(本科专业即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是其下设的二级学科,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支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2008年被评为武汉理工大学品牌专业。
武汉理工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办于1952年,是国内较早创办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1952年国家实行院系调整时,将中南六省中等专科的土木类专业组建成为中南建筑工程学校。1958年,学校升格为大学,招收包括给排水工程专业在内的四年制本科生,校名改为武汉城建学院。1963年原国家教委调整专业设置,学院设立中专部。1971年,与原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合并成立湖北建筑工程学院后,给排水专业招收三年制大学普通班。1977年国家恢复高校招生,我校也开始恢复招收给排水专业本科生。1979年学校更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1985年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2000年,三校(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合并组建为武汉理工大学。
2012年,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专业目录和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宽口径办学精神,本专业正式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08年和2013年通过了住建部全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评估委员会组织的初次评估和复评工作。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台
|
学科平台 |
批准部门 |
2003 |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
教育部 |
2004 |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教育部 |
2012 |
湖北省产学研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武汉理工大学与湖北中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设) |
湖北省教育厅 |
2014 |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
湖北省教育厅 |
2014 |
湖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湖北省教育厅 |
2016 |
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 |
湖北省教育厅 |
近五年主要纵向科研项目
序号 |
项目 负责人 |
课题名称及编号 |
课题来源 |
经费 (万元) |
起始年月 |
1 |
张翔凌 |
基于LDHs覆膜改性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净化机理及其对主要污染物靶向去除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79 |
2013.01-2016.12 |
2 |
张翔凌 |
基于阴离子捕获的人工湿地LDHs涂层负载填料对水体中典型重金属离子协同净化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62 |
2017.01-2020.12 |
3 |
张少辉 |
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原位利用和电势调控的废水脱氮与硫回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78 |
2016.01-2019.12 |
4 |
桑稳姣 |
基于电磁波生物效应的剩余污泥脱水动态控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5 |
2012.01-2014.12 |
5 |
张倩 |
短程反硝化除磷菌代谢过程中关键酶的交互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5 |
2013.01-2015.12 |
6 |
刘小英 |
碳源胁迫对颗粒污泥稳定性及除磷特性的影响及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5 |
2015.01-2017.12 |
7 |
徐舟影 |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人工湿地重金属净化功能的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项目 |
24 |
2015.01-2017.12 |
8 |
徐舟影 |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在人工湿地净化重金属废水中的生态功能研究 |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
6 |
2015.01-2016.12 |
9 |
张倩 |
三维离子光电同步耦合催化氧化处理高盐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的研究 |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
3 |
2014.01-2015.12 |
10 |
张世羊 |
波形推流湿地甲烷氧化耦合反硝化作用机制研究 |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
3 |
2017.01-2018.12 |
近五年主要教学改革课题
序号 |
主持人 |
课题名称 |
课题来源 |
起止时间 |
1 |
张倩 |
基于新媒体环境下高交互式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2016132) |
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 |
2016.01-- |
2 |
张少辉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型人才培养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研究(w2014043) |
武汉理工大学教研项目 |
2014.05-2017.05 |
3 |
程静 |
《水工艺仪表与控制》精品课程移动学习系统构建及其对课程教学辅助作用研究 |
武汉理工大学教研项目 |
2015.01-2017.12 |
4 |
桑稳姣 |
大类培养学分制下的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置与考核管理体系建设研究(2013003) |
武汉理工大学教研项目 |
2015.01-- |
序号 |
获奖 教师 |
奖励类型 |
奖励 级别 |
奖励 等级 |
奖励名称 |
授予 时间 |
科研奖励 |
||||||
1 |
李孟,张少辉 |
中铁建设科技奖 |
省部级 |
二等奖 |
纳米海绵净水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
2013.10 |
2 |
李孟;张倩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
省部级 |
一等奖 |
高氨氮合成氨生产废水关键技术 |
2014.10 |
3 |
李孟,张倩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多组分有机工业废水的关键技术 |
2016.10 |
4 |
李孟,张倩 |
中铁建设科技奖 |
省部级 |
二等奖 |
纳米海绵一体化净水装置的应用 |
2017.10 |
5 |
李孟,张倩 |
湖北省技术成果推广奖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多组分合成氨废水高效处理技术 |
2017.08 |
教学奖励 |
||||||
1 |
李孟,张少辉 |
武汉理工大学教学成果奖 |
校级 |
二等奖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
2016.12 |
实验教学条件: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验室分为专业类实验室和基础教学类实验室,其中,专业类实验室依托于学院省级实验教学重点示范中心—土木建筑学科实验教学中心。市政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平台由3个专业实验室组成,分别为给排水实验室、水力水泵实验室、水微生物与水质检测实验室:基础教学类实验由4个校级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承担。
用于本专业实验教学的实验室面积共有748m2,设备资产总额为600万元,承担学校本科教学实验、开放性试验和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等,实验开出率为100%。
本科教学所使用实验室状况
实验室名称 |
使用 面积 |
开放方式 和利用率 |
设备种类与数量 |
专职管理人员数 |
所属单位 |
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 |
1980 m2 |
专业开放/100% |
-- |
-- |
澳门新葡萄娱乐9455 |
给排水实验室 |
80m2 |
专业开放/100% |
46 |
1人 |
澳门新葡萄娱乐9455 |
水微生物与水质检测实验室 |
80m2 |
专业开放/100% |
118 |
1人 |
澳门新葡萄娱乐9455 |
水力水泵实验室 |
188m2 |
专业开放/100% |
230 |
1人 |
澳门新葡萄娱乐9455 |
测量实验室 |
70m2 |
专业开放/100% |
191 |
1人 |
澳门新葡萄娱乐9455 |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1500m2 |
全校开放/100% |
2459 |
9人 |
理学院 |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 |
4800m2 |
全校开放/100% |
600 |
4人 |
理学院 |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
2223m2 |
全校开放/100% |
1378 |
7人 |
教务处 |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基本情况表
实验课程名称 |
面向专业 |
计划实验个数 |
计划实验 学时数 |
已开实验个数 |
已开实验学时数 |
开出率 |
水处理实验 |
给水排水 |
7 |
26 |
7 |
26 |
100% |
水处理生物学实验 |
给水排水环境工程 |
5 |
18 |
5 |
18 |
100% |
给水水质检测 |
给水排水 |
5 |
24 |
5 |
24 |
100% |
水力学实验 |
给水排水土木工程 |
6 |
18 |
6 |
18 |
100% |
水泵与水泵站实验 |
给水排水 |
1 |
2 |
1 |
2 |
100% |
师资队伍
武汉理工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在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与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目前在编教师总数为18人,包括教学人员16人、实验技术人员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人,有学士学位的教师1人。35岁及以下的教师4人,36-45岁的教师8人,46-60岁教师6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特色专业责任教授(系主任)1名(李孟),校级精品课程教学名师2名(张翔凌、程静),校级青年教学名师3名(刘小英、程静、徐舟影)。
教师队伍总体状况
职称 |
35岁以下 |
36-45岁 |
46-60岁 |
60岁以上 |
左边合计 |
博士 |
硕士 |
本类专业 |
相近专业 |
其它专业 |
正高 |
1 |
1 |
2 |
0 |
4 |
4 |
0 |
3 |
0 |
0 |
副高 |
3 |
4 |
3 |
0 |
10 |
7 |
3 |
8 |
0 |
0 |
中级 |
0 |
3 |
1 |
0 |
4 |
3 |
0 |
4 |
0 |
0 |
其它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合计 |
4 |
8 |
6 |
0 |
18 |
14 |
3 |
15 |
0 |
0 |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水专项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1项,其它纵向4项,科研经费超过11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近年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主持各类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5项,其中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10人次参与各类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近5年发表教学研究论文9篇,获得校级教学成果等奖二等奖1项,建设校级在线开放课程7门。本专业已建设了8门网络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校级精品课程)。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共6人指导挑战杯项目2项,节能减排项目4项,武汉理工大学校自主创新项目11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3项。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省、学校举办的各级各类竞赛,先后获得“挑战杯”湖北省特等奖、2017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奖项,获得住建部全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奖1人次,优秀毕业设计3人次。